狗狗溶血怎么治疗?
溶血症(Hemolytic anemia)是由于红细胞遭破坏,其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代谢产生含铁血黄素、高铁血红素或含铜蓝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分解代谢,使胆红素和尿胆原增加;同时由于贫血造成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致使血小板数量增多,但质量差,寿命短,极易破碎破裂产生的碎片即出血倾向; 另外因为红细胞破坏后产生了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会附着在尚未破的红细胞表面,使其不能被单核吞噬细胞所消化而遭到破坏,如此恶性循环。临床上表现为黄疸、贫血及血液凝固性增高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一、 生理性溶血性贫血: 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congenital hemolyticanemia):因红细胞膜结构异常,易破裂而造成溶血,多见于儿童; 2. 血管外溶血:血管外的溶血主要与药物有关,如异烟肼、磺胺类药物等,此外输血、输血器被污染、新生儿血型不合所致母体外伤引起的胎盘微血栓形成也可引起血管外溶血; 3. 血管内溶血:感染、发热可引起血管内溶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当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解;输血不当: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有害物质的毒性和抗原性可使受血者发生急性溶血反应;血型不合:如O型红细胞输给A型、B型血病人可出现急性溶血。
二、 病理性的溶血性贫血: 1. 蚕豆病:又称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进食蚕豆后即可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疲乏无力等症状伴溶血性贫血症状。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病的发病机理是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对应抗原相结合,此过程又称为抗原-抗体反应:该抗体多为IgG,可与红细胞膜的某些组分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膜损伤而溶血。此类疾病常见于女性,男性发病较少见,且以青年女性为主。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患者常于劳累后出现乏力、头晕、发热、面色苍白等现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并伴有核左移现象,网织红细胞数目明显升高为正常人的5~8倍。
4. 新生儿溶血:ABO/Rh溶血症最常见,多发生于0型血的孕妇妊娠Rh阴性丈夫的血型后代。临床表现主要为早发型,即出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伴有呕吐、嗜睡、拒奶甚至惊厥等症;晚发型即产后数天或数月出现黄疸,一般不严重。
5. 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是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等地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约占总人口数的5%左右其主要危害在于患者食入新鲜蚕豆后可诱发溶血而出现黄疸、贫血、腹痛、小便呈酱油色等症状。